“帝尝在华林园,闻虾蟆声,谓左右曰:‘此鸣者为官乎,私乎?’或对曰:‘在官地为官,在私地为私。’及天下荒乱,百姓饿死,帝曰:‘何不食肉糜?’其蒙蔽皆此类也。”——《晋书·惠帝纪》
“何不食肉糜?”一直是史书中经常被谈及的梗,说是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,许多百姓被活活饿死,闹饥荒的消息后来传到了宫中,晋惠帝就大为不解:“百姓既然没有粟米充饥,那为何不吃肉粥呢?”
这就好比穷的出门连双破鞋都得穿了,你还让我去打车一样。但话又说回来,古代时常有闹饥荒的事情发生,每次发生重大的饥荒,那都是上万甚至是十万计的灾民被饿死,那么为啥灾民不下河捕鱼吃呢?
(资料图片)
俗话说得好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”,老祖宗也常告诉我们“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”,可是这山不一定常青,这水也不一定常绿。在天灾发生之后,往往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棵树也没有任何一条鱼是能逃过摧残的。
比如说最常见的旱灾,太阳把土壤晒的干燥松软,因此就给蝗虫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,再加旱灾之下植被的减少,泛滥成灾的蝗虫就要开始出来“扫荡”了,所过之地连一片叶子都不会给你留下。
《除蝗疏》记载道:“国家……凶饥之因有三、曰水、曰旱、曰蝗……惟旱极而蝗,数千里间草木皆尽,或牛马幡帜皆尽,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。”
大旱灾发生后,不仅田里的庄稼无法幸免,连河里的鱼都要遭殃。在高温之下河水会晒到干涸,而那些没能及时游到更广阔地带的鱼,很快就会被晾在河滩上发烂和发臭根本没法入口,换做你会捕来吃吗?
另外河边没有树木没有花草的情况下,就算幸存下来的鱼也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下去,所以生态环境往往是环环相扣的,没有谁能单独存在。
中国近代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灾荒发生在1877年(光绪三年),当时光绪皇帝年仅6岁,慈禧太后还在垂帘听政。中国北方地区因为雨水稀少,又恰逢连续干旱天气,于是便诞生了被清朝官员称之为“二百余年未有之灾”的大旱灾。
旱灾的范围以山东、陕西、河南、山西为中心播散到了辽宁江苏等省,可谓是能用“灾民遍地”来形容了,别说河里有没有鱼了,灾民所过之处连草根和树皮都被啃的一点不剩,吃观音土消化不良而死的灾民更是不计其数,这场特大旱灾饿死了至少上千万了。
“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”,虽然如今的我们再也不用为吃饭而担忧的,但“勤俭节约”依旧是我们应该恪守的传统美德。你在餐桌上浪费的,可能曾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而得不到的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