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家门口的社区食堂,最初是为了满足独居老人的需求,让他们不用走太远就能吃上干净的饭菜,同时在价格上还有政府补贴。近几年,成都市武侯区的不少社区都开始尝试成立“社区食堂”,并努力提升档次、创新服务模式。
从去年起,武侯区各个“社区食堂”不仅在环境、菜品上有了更多特色、花样,还在加盟合作、便民服务、配套设施、公益援助等方面有了更多延伸,成为增进社区居民交流、提升志愿服务、增强社区共建合力的重要舞台。
每天上午11点,望江路街道龙江路的“老马路社区食堂”内,居民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就餐。这个被鲜花簇拥的社区食堂位于老马路社区国际化社区邻里中心,距离老马路社区的各个居民小区都不远,居民走不到几分钟就能吃到可口卫生的饭菜,因此很多年轻人干脆选择“组团”前来就餐。
红牌楼街道打造的龙腾“社区食堂”则把社区就餐、老年人居家免费配送与康养生活规划集于一体,既满足了老年人生活所需,也为他们的子女减轻了压力。食堂针对居民的需求,开设了单人餐及团体餐。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,还特别开发了手机小程序“花甲社区食堂”。老人可以自己操作,也可以让儿女代办,备注好饮食需求,约定好送餐时间,外卖小哥就会把餐及时送到老年人手中。
金花桥街道金花社区还有一家“无声餐厅”,餐厅里的厨师、服务员和外卖员大多由聋哑人担任。在这里吃饭的老年人享受优惠价格12元/人,还提供免费送餐服务;70、80岁以上老年人再享受民政补贴,最低可以享受6元/餐。社区给“无声餐厅”提供了一个不小的活动空间,这里开设免费手语、文化交流等课程。
(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黄志凌)
关键词: